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原野
四十的不惑
作者:shtyzh1971 发布日期:2020-04-10 点击数:2592
  其实我已经四十有二了,前年四十岁时就想记录一些当时的感悟和情怀,无奈那时正被头昏头胀的毛病深深困扰,加之顽皮的儿子还未上幼儿园,每天除了咬牙应付一下工作,余下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对付他了。记得40岁生日那天,我弟给我发了一条祝贺短信,我给他回的是:“人生已进入后半程”。是啊,按照我对自己寿命的期望:比较健康地活到75岁(好像已经过了国人目前的平均寿命吧),这后面的日子还不到一半了呢。记得上初一时,班主任经常说给我们的一句话就是:“年怕中秋月怕半,学生怕的星期三”。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也是,什么事情只要过了前一半,后一半很快就会倏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每每是好事时,到一半的时候我就会惆怅、怅然若失;坏事到了一半时,我就知道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心中满是欢喜和希望。我仔细体悟了一下自己此刻的心情,对人生过半这件事好象更多的是惆怅,这是否说明我前半生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呢?也许吧。但不管怎样从理性上来讲,也该对自己的前半生有一个总结了,有什么得有什么失,不惑的有哪些,仍然执迷的惑还有什么,也许这些总结对自己的后半生会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苏格拉底不是说过“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吗,虽然我对这句话不敢完全苟同,我以为人生应该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仅有理性是不够的,但完全没有理性也容易迷失自我,所以,这种想写点和应该写点什么的想法一直萦绕在我心中。
  大约10年前,我当时单身一人,晚上睡觉之前很喜欢听收音机,一天晚上我听到节目主持人在谈“一个人一生死而无撼的10件事“,意思是说假如你明天就要离世,你今天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以10件事为准,把它们记录下来,这可能就是对你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从明天起就开始行动,否则抱恨终身。第二天,我就写下了我的人生必须做的8件事(当时只想到8件),10年后的今天回头来看,这8件事仍然对我很重要很有意义,它们又完成了多少呢?有些已经实现,比如娶妻生子——我曾经以为我可能会过一种与一般人不一样的人生;有些正在努力,比如赡养父母——让他们颐养天年、出一本专著--要有独到见解、做一名教授--要有真正的学术水平;有些现在看来已很难完成,比如读博——读书到最后一个阶段,我对外会说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实则失去了继续的动力。还有一些可能要看机缘巧合了,比如去西方发达国家生活三个月以上——以充分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人情。所以要说总结我首先想到的是拿出这张菜单来对照,余下的时光按图索骥继续努力呗。
  我以为自己感悟了这样一些不惑:
  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年轻时对这句老话自然是不屑的,当你拥有青春和健康时,你不会觉得它们有多么的珍贵,大多数人对待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最珍贵的永远都不是已握在手上的,永远都盯着别人的好,所以人们对于“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的答案永远都会不一样。我现在觉得身体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也是因为我不健康了,我有切肤之痛。我目前身患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有人说这都是富贵病,现在很多人都有,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我有非常明显的症状--经常头昏头胀,头发木,思维迟钝。我给医生说我现在是行尸走肉,不舒服时只能像个傻子一样发呆,不能做哪怕动一点脑筋的事。这种痛苦大概从08年开始,已伴随我五年了,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人是处于这种状态。我是一名教师,最痛苦的是当我感觉头晕脑胀时还必须要去上课,我估计我的学生可能都能观察到:这个老师怎么有时候讲得挺好,有时候却好像状态挺差像中了邪一样胡言乱语。我每天早晨醒来要先感受一下自己脑袋是否清醒,像撞大运一样,时好时坏,但我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好,什么时候会坏,以及为什么好,为什么坏。我做了所有的检查、看了各种教授名医,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也吃了很多药都不能解决问题。记得我去拿头部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时,别人都希望自己没有任何问题,而我当时却想着最好检查出我脑袋里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样才能找到病根,我的病才有治呀。我给大学同学说我经常感觉生不如死。要感谢我的妻子,她默默地忍受了我很多犯病时无端的坏脾气,给予了我温暖的理解和宽容;要感谢我的弟弟,他一直鼓励我用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他的劝慰总会让我释然很多,并教授了我一些排解疾病的小技巧小方法,有的还是管用的;感谢我的同事郭晓春,他给了我一些很好的具体的建议,让我少吃、吃素、多做冥想,并告诉我如果你上课时状态不好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理解的。在周围这些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我坚持多运动,控制饭量,努力调整心态,做一些穴位按摩,不知不觉头昏的次数在减少,现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正常了。我终于体会到身体的重要,可以说没有身体就没有一切,并且越来越确信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最后比拼的是身体,在我们学校那些知名的大教授都是精力异常旺盛,能够持久战斗的身体强人。所以,我的那些像我一样人到中年的同学、同事、兄弟朋友,是该关注身体健康,改掉不良生活方式,多运动,注意养生了。
  二、上帝是公平的,凡事都有得有失。我曾经单身了很久,在广州的前十年里一个人天马行空,吃喝玩乐,但看见同学们先后都有了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时,我非常羡慕,我曾经给最好的同学说,节假日我不和你们聚合了,看到你们都是一家一家的我心里不是滋味。现在我也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妻儿,也享受了家庭的温馨、妻子的体贴和儿子的可爱,但我有时觉得很累,觉得缺少了什么,我知道那是自由,想要挣脱什么,我知道那是羁绊,也许是我一个人的日子过太久了吧,我竞有些怀念单身的时光了。现在我明白,其实每种生活状态都有它的优缺点,都有它的得与失。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些人一开始就顺风顺水,生活得很安逸很知足,人生也许就这样四平八稳、平淡无奇、碌碌无为地度过了,而另外一些人起步并不好,落后于同龄、甚至身处逆境,他不得不意志顽强、拼命打拼,人生看起来很是艰辛,但他可能有更大的成功,成就一番伟业,人生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人到中年后我已不再羡慕那些表面看似风光无限的大人物幸运儿,我知道每个人、每份职业背后都有它不为人知的辛酸、痛苦、困惑和不堪。所以张爱玲说:“人生就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満虱子。”我们所有的选择可能都是得失相伴,祸福相依,对于一些人唾手可得的东西,可能另外一些人要为之追逐一生而求不得,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握有让人羡慕的的东西,所以你也没有必要去妄自菲薄,耿耿于怀于别人的拥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最好能做的就是心态放平,不患得患失,乐观面对自己的所得--知足常乐,淡定面对自己的所失--自得其乐。
  三、认识自己,定位好自己。都说认识自己是最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人到中年后我觉得部分认识了自己。我是个凡人,资质天分能力极其平庸的我,这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我的本职工作,我很难像那些能力强的同事朋友,身兼数职,轻松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能炒更开公司赚大钱。我的优点和优势是:嫉恶如仇到现在还时常像个老愤青,爱好读书知识面比较广,喜欢思考问题逻辑性强,能有感而发写些准确表达自己的文字,在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心得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自己的路子,在自己的专业上毕竟浸淫了近二十年,比较驾轻就熟。我的缺点和不足很多,主要是有些清高,人际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差,比较缺乏想像力,比较缺乏创新能力,实操能力较差,情绪的控制力较差容易喜怒形于色,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刚毅。所以这样来看,目前这个职业--高校教师还是比较适合我的。我给自己的自我定位是知识分子,我的理想人格是:善良,正直,诚信,执著于理想,律己,正派,不搞阴谋诡计,宠辱不惊的文人本色。
  四、快乐的源泉在哪里?十五年前我和几个老同学研究生毕业一块南下闯荡广州,刚来那几年我们什么都没有,住在蜛居里、吃食堂盒饭、没有热水器就冲凉水澡、脚蹬回力球鞋打球、银行卡里好像永远也上不了五位数,物质生活很匮乏,但我们觉得非常快乐。现在的我们人到中年后,有了相当的物质基础,但大家都觉得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越来越少了,是啊,这几年我一直在思索和体会:让我内心真正快乐的源泉是什么呢?能让我内心快乐的有这么一些时候:身体健康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的时候;完成我的本职工作有所成就感的时候:比如每当我比较精彩的和学生互动良好地上完一次课时,每当我写了一篇自觉有价值的论文发表时;另外,有闪光的思想和精美的文字迸发的时候;儿子不顽皮时和家人在一些的时候;酣畅淋漓地一次运动之后;和熟悉的三五知己小酌一杯时;看一本喜欢的好书时;去到一个心仪已久的地方时;听到以前喜欢熟悉的老歌时;给周围人力所能及的帮助时;真是不写不知道,一总结原来还有那么多能让我快乐起来的东西,我原本以为它们已经所剩无几了。在这些列项中前两项最重要,它们是我快乐的基础,让我快乐的程度更高,或者说如果没有它们后面的也无从谈起。所以,目前让我快乐的源泉很简单,就是身体健康、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多赚了些金钱的物欲满足,多交往了一个美女的肉欲满足,更不是当上了一官半职的权欲满足和吃到了饕餮盛宴的食欲满足。我们每个人的快乐源泉也许都很简单,回到原点,回到最基本的事情,回到最基本的需求。
  五、慢生活。你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了?你有多久没有看到周围的花开闻到花香了?你有多久没有完整地看一本书了?你有多久没有整理一下思绪,记录一下你的心路历程了?是的,我们总是行色匆匆,总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我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似乎慢不下来停不下来。记得2010年去上海看世博会,说是世界性的,其实感觉外国人并不多,也许是国人太多了吧。人确实多,为了多看一些展馆,绝大部分国人都匆匆忙忙,进到一个馆瞄一眼,照张像,脚不停留地转一圈就出来了,更有甚者,馆都不进,在门口盖个章证明我已到此一游了。我注意观察到大部分的外国游客不一样,他们看得非常仔细,不慌不忙慢慢的,连每个展品的文字解释都不放过,我当时还给上海的同学戏说: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其实也不完全是开玩笑,我2009年去美国时也感觉他们的生活节奏比我们慢,人们看上去更休闲更从容。前段时间在报纸上看到一个人谈他在瑞士某个小镇的亲身经历:他在小镇的风景区游览,一个当地人跳出来告诉他:“我观察你很久了,你违规了。”这位国人吓了一跳,我走路犯什么法了?瑞士人告诉他:“你走的太快了,你就没有时间来欣赏我们当地的美景。”看来国情真是不一样啊,当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还在为能赚更多的钱让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而不停地奔波劳作时,发达国家的人们却在思考:当物质生活已经基本满足后,怎样更好地休闲享受生活以提升精神世界提高生活品质。我曾经因为研究的需要读过一点有关西方休闲理论的书,西方人认为:休闲是人生或生活的目的,而工作仅仅是手段,这与我们中国人一向提倡的要勤奋努力工作,休息(休闲)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的观念恰恰相反。休闲的生活当然是慢慢地品味,而不是匆匆地赶场。所以我现在要求自己走路慢一些、说话慢一些、写字慢一些,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能把一件事情做完做好就可以了,多用眼睛去慢慢观察,多用心去慢慢体会。慢是心态的平和,慢是感悟的细致,慢是思考的深遂,慢还是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当别人嫌姜文的电影拍的慢时,他的回答是:好东西是聪明人慢慢地做出来的。西方有句谚语:别走的太快了,小心你的灵魂追不上。
  六、降低预期,不做完美主义者。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凯撒大帝说的更绝决:没有绝望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希望。希望和期望当然是要有的,但不宜太大太高太强烈。就像运动心理学中研究运动员的动机一样,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对比赛和成绩的动机保持一个合理的“度”是最好的,动机太小没有激励,动机太大容易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发挥。服务管理学中也有一个“顾客满意度的形成理论”:顾客的满意度是由事前的预期和实际的评价两方面决定的,当事前的预期小于实际的评价时,就会达到满意物超所值,当事前的预期等于实际的评价时,就会物有所值但不确定是否满意,当事前的预期大于实际的评价时,就会不满意物有不值。实际的感受评价是那么的复杂而不可控,所以要想达到满意开心快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降低预期。当你寻找人生的另一半时,最好降低一下预期,若不降,“剩女”就是这样练成的;当你和人生的另一半朝夕相处时,最好降低一下预期,若不降,你会发现他越来越多的缺点,日久生情可能演变成日久生厌;当你兴致勃勃地准备去旅游时,最好降低一下预期,若不降,可能你会觉得看景不如听景;当你准备去参加一场久违的聚会时,最好降低一下预期,若不降,你可能会抱怨它的枯燥乏味;总而言之,凡事都最好降低一下预期,你会觉得马上拥有了更多的满意,生活一下了变得更加美好了。预期降到多少为好?我现在一般会提醒和暗示自己,80%即好,60%亦不错了,100%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人到中年,我也仍然还有很多的惑,留待后面再总结吧。



  张宏
  写于2013年4月7日



 作者:静求 回复时间:2018-10-24 21:16:45
  不经意间读完了,很有感觉


有才子曰:四十的不惑

主页 栏目 发现 阅读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