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原野
观影卮言(续一)
作者:怀新ww 发布日期:2020-04-10 点击数:2332
  《秋天的故事》
  《秋天的故事》被标成喜剧片了,可是它实在是非常写实的,特别是开头,都有点过于追求写实了,仿佛率性而为的导演就只把摄像机对着两个女演员(分饰马嘉利和闺蜜伊莎贝拉),任她们闲聊、自由发挥。说实话,这一段,我多少还是觉得有点芜杂。可以想象,估计有不少人,越不过这不加修剪、也稍嫌沉闷的开头的这一段,就放弃了这部优秀的影片,这就挺可惜了。
  总之,这部片比较写实,它是典型的法式风味的规制不大、清新浪漫的文艺片,它并没有多少喜剧片的那种夸张、搞笑成分。不过它从头至尾蛮好玩倒的确是。只是它的好玩是要稍稍细心玩赏的,不然就可能滑过。

  伊莎贝拉代朋友马嘉俐约会这一节,就很好玩。东西方很相似啊!热拉尔的那点小心思,好熟悉啊!
  接下来,伊莎贝拉女儿的婚礼,由于之前多条引线的铺设,这时得以交汇。罗欣带来哲学教授,伊莎贝拉是知情的,教授也知情,这算是明的。而伊莎贝拉邀请热拉尔参加婚礼,是让他见见马嘉俐。但这是她自作主张的,并没和马嘉俐通气。这对马嘉俐来说,他是在暗处的。再加上很多不确定因素的临时变化,比如伊莎贝拉在房间里对热拉尔一时兴起生了些暧昧,又被马嘉俐撞见,所以一切就变得不可捉摸,影片变得像迷宫一样复杂了,下一步怎么发展,有着无尽的变数了。
  马嘉俐一个人坐到一边有些失落,罗欣陪着她。这时,一边的热拉尔向之前已经聊过的马嘉俐挥手致意。马嘉俐问罗欣:“你认识他?”------这小小的“错会”好玩!和年轻貌美的罗欣在一起,这“错会”自是必然的,这也是那条暗线发生的戏剧作用。我喜欢这样的精确写实却透着淡淡的戏剧味,诚然,这同时也散发着淡淡的喜剧味。我喜欢这种“淡淡的”味道,但是我一般很排斥那种夸张、浅薄的“浓浓”的喜剧味。
  最后伊莎贝拉安排热拉尔送马嘉俐回家,故事一下从缤纷的婚礼现场出来了,也出了迷宫。

  影片有些散文化,当然散文化,并不等于凌乱,其线索还是清晰地隐伏其间的。
  散文化,使得叙述更轻松,流走自如,也涉及更丰富的内容,反映了现实和文化。
  中年马嘉利和青年罗欣就构成了一个对比。同样追求爱情,她们的观念已经很不同。罗欣和马嘉利的儿子里欧是恋人关系,里欧也爱着罗欣。但是她和哲学教授有过一段情人关系,教授也热烈追爱着她。而她却对马嘉利有好感!这尺度也太大了!这不可思议的法国姑娘及其爱情伦理!相比之下,马嘉利的爱情观自然要内敛、保守很多。马嘉利和哲学教授在婚礼现场也交谈了几句。但是她看到他显然对年轻的女孩感兴趣,也许马嘉利觉得他不是她的那道菜。他们最后也没有交集,最终哲学教授追着一个年轻女孩去了。这条明线也就没怎么发生作用了。
  虽然法国人的浪漫是世界有名的,我对法国人恋爱文化和情感伦理,内心也有些预备,可是看这个片子,有的地方还是有点被震到。
  哲学教授最后送罗欣,又碰到回来的里欧。罗欣和教授都很坦荡,里欧也只有轻微的懊丧。当有次里欧得知罗欣要把哲学教授(国人习惯称之为“情敌”),里欧居然也受不了了,抱怨道:“如果行,大家情何以堪!你前任男友是我继父。畸形!”哦,也不是没底线的呢。
  总之吧,这种散文化的叙述,让各色人等的对情感的态度,都显示了出来。法国社会,和我们很不同,的确是够丰富的、自由的了。



  婚礼中途马嘉利的儿子里欧出去了,这就有了热拉尔送马嘉俐的情节。
  他们在车上聊得很投缘,热拉尔就顺势约她,但是马嘉利没有立即答应,也许她觉得他还需要再考验吧。“我没有话说。”“我有。”“你自己留着吧。”
  伊莎贝拉通过广告征召到热拉尔,本是要解决闺蜜马嘉俐的单身困境的。可是伊莎贝拉为什么一开始没和马嘉俐通气呢?这造成了婚礼当晚有了疑心的马嘉俐回到伊莎贝拉的家中。而热拉尔的也同时杀回,则陡起波澜。这种情节安排,出人意表,作家驱遣人物那样自由,才情焕然。
  伊莎贝拉问热拉尔:“你是为他回来,还是为我回来呢?“
  这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
  热拉尔答:“我不喜欢被人牵着鼻子走。“这是外交辞令啊!等于没回答。
  伊莎贝拉对热拉尔只好说:“你为她回来,他为你回来。这不是很完美吗?”这实际上是对背后的闺蜜马嘉俐说的,为了撇清自己。其前对热拉尔有点暧昧的伊莎贝拉,决定退场了,重新摆正朋友的位置。
  影片就是因为浮漾在人物对白里的幽微、复杂的小心思而耐人寻味。
  伊莎贝拉提出把家留给他们,自己离开。这才是真朋友的样子!
  马嘉利挽留,说自己是为了伊莎贝拉回来的。这也是逼热拉尔离开。也许伊莎贝拉觉得,如果马嘉利真的离开、留下他们俩,这太快,太直白,不符合自己的爱情准则吧?
  所以只有热拉尔离开了。
  马嘉利道歉,是为其前和热拉尔在车里没有答应热拉尔邀约,说是要看女儿却又出现在伊莎贝拉家里,为自己的小小谎言道歉。
  热拉尔安慰并自我解嘲说:“我们做了相同的事。我们都回到了这里。”
  他们都笑了,一下化解了尴尬。后面就有了马嘉利对热拉尔的参加“葡萄收成大餐”“盛宴”的正式邀约。影片洋溢一派法式浪漫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影片结束时,收获的希望和着瓜果的飘香,升腾起来,掩去了人们内心的纷乱。仿佛一轮素月,终于穿过连绵无尽的乌云阵,重新把清辉一洒人间。


  《什么不会杀死你》
  犯罪片,应当是电影世界里比较受欢迎的一大宗吧。月黑风高,鬼影幢幢,吊诡、血腥,对谁没有刺激呢。
  “什么不能杀死你”,就是一个标准的犯罪片的片名。这也的确是个比较“原生态”的犯罪片,算是我看过的此类片里,感觉比较原汁原味的。
  当然,若是和《教父》相比,它还是显得单薄了一些,不够厚重、冲融。它恐怕就要矮一截了。
  布莱恩Brian有个他很留恋的家室,妻子漂亮。这有点近乎咱们的林冲了,林冲因为妻子漂亮,他就注定和梁山上其他落草的寇贼不太一样,落草过程自然也不同。
  布莱恩也爱自己的孩子。在任何场合、情境下,他问候过妻子,接下来问的,必然是孩子。可是他的犯罪冲动似乎潜伏在骨子里。这个演员选得真好,本色,他的下唇很厚,按国人的说法就是所谓“地包天”,他不说话时,努力抿起来,比一般黑道人,似多了一份沉静文雅。但那表情又似无时不在茫然,看不懂世道,也看不清自己。他又似总在努力克制自己,封住内心不断上腾的火焰。所以他那抿合总是短暂的,总要被暴怒冲破。他那抿合,常常显得勉强,掩盖着的是他与生俱来的狠辣。总之,他那种生命里的深刻的矛盾,被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据说,布莱恩就是作者原型,作者写的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自编自导了这部好看的片子。
  他酒吧请他妻子那一节,很好。妻子对那个女服务生的误会,他的处理,就体现了他那种爱而又狠辣的性格深处的矛盾。“别破坏今晚的气氛,好吗?”他是对妻子说的,但好像又是对自己的提醒。提醒的当儿,他已经在发作的边沿,人似有微微晃动,就像即将沸腾的水。
  这个桥段并非关键,犹如闲笔。但是作家三笔两笔就让一个人物形神兼备的写人功夫实在精彩。
  做他的妻子不容易,她应该有过幸福,可是很短暂,悔恨、忧惧、惊悚则是常态。做妻子,和看犯罪片当愉悦的观众,毕竟不一样。
  布莱恩身中三枪在医院治疗,向护士索要麻药,也透着那股狠。最后拔掉针头,穿着病号服、赤脚从医院跑出。原来是毒瘾发作。
  Matt叫来了保利。当看到布莱尔废物一样在沙发上蜷缩一团,保利大声咆哮、呵斥布莱恩“像坨狗屎”,让他回家休养,希望他养好继续“并肩作战”。这种粗粝的处理方式,也是为他们那个群体所特有。 其后又说:“我们本该并肩作战的。咱回家吧。回家吧。”-----这又充满了“战友”的一腔柔情了。
  整部影片都充斥着这些特有的细节,也正是这部片那么的“原生态”,比较好看的原因。
  忽然,布莱恩和保利就一道坐牢了。影片处理得非常简捷。所谓详略得当,这里是典型的“略”的笔法。没有逃跑、挣扎,这对他们来讲很寻常吧。也许他们心里早做好了准备了吧。 阿Q坐大牢前不也觉悟到“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了嘛。
  布莱恩和保利打强奸小女孩的罪犯,这一笔,也有意思。监狱里也有正义啊!这哥俩的良心也没完全泯灭啊!
  后面-----保利出狱以后----,还有保利劝阻一个漂亮女孩不要爱上自己的情节。如此来写,无疑丰富了保利、布莱恩的行状,也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当然也最终丰富了影片。比如后面写保利烙饼时对前面那个女孩的怀念,就是很好玩的笔墨。
  他们的“战友情”也是很动人的。单身保利对有家有口的布莱恩,多有理解和照顾。监狱里独自揽责,让布莱恩先出狱。他们出狱后最后一次抢劫,布莱恩犹豫,决定退出,保利拥抱布莱恩表示理解,很是真诚大度,很是感人,有温度。
  最终布莱恩洗手从良,带家小过普通人的安稳日子。他也如愿以偿获得妻子儿子的真正接纳。橄榄球场,布莱恩的挥手获得了球场上大儿子的挥手回应,标志着这匹野狼终于被驯服。
  保利被判五十年,布莱恩和保利也最终分道扬镳。这样的结局,最末一笔,当然也确立了本片的劝谕向善的正能量主题。


  《疤面煞星》
  从小混混终成大毒枭的汤尼是个复杂的人物。张扬、孔武有力、机敏,侠肝义胆、敢作敢为,在黑道成功后,张扬的个性变得自大、神经质,杀人越货毫无所惧,却不能对妇孺开杀戒;对爱情向往,但是对追求得来的爱情不懂得维护,终于被爱人鄙视、抛弃;爱家人,可是得不到家人的爱,最可悲的是,因为爱妹妹而毁了妹妹;重视友情,可最终对最忠诚的朋友痛下杀手;他的人性仿佛在浓雾中穿行,时而遮蔽,时而显现,他杀掉当初一道打天下又是妹妹的情人之后,他恍惚中觉悟自己做错时,他自己的末日已经真正来临了,懊悔、弥补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玩完。汤尼远算不上强者,只算是还不失可爱之处的黑道莽汉。
  影片内容丰富,场面复杂,但是叙事清晰,动作片的刺激,描写人性的文艺片的柔婉、幽深,本片都同时具备,因而它好看,也耐看。
  汤尼这个人物也有回味之处。他身上的对立的矛盾,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经典里的项羽的塑造。比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好逞匹夫之勇,却又有妇人之仁。关于项羽形象的刻画,钱钟书先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和议论:“……‘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
  钱先生意思大约是,司马迁的这种写法就像两只手同时写字、一张嘴同时哼出不同的曲一样不可思议,但是它又符合心理学原理,这种深刻的矛盾就这样完好地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了。
  当然把《疤痕杀星》抬到《项羽本纪》的高度,恐怕又是我所不愿。这样称引一下,也只是为了便于对汤尼的了解。还有一点,钱先生的这几句妙语金句,实在太过精彩!


  《决战西雅图》
  场面繁杂却线索、叙述清晰。有很多刺激、好看的场面。有良知的影片,为弱者鼓与呼。


  《北方风云》
  美丽的乔西带着两个孩子来到矿山,是为了自食其力、养活孩子,可是矿山是粗野的男人的世界,乔西面临了各种羞辱和侮辱,而她没有被摧垮,反而顽强地选择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尊严,最终获得了胜利。影片描述了逼真的矿山生活,尤其是在那里女性生存的艰难。乔西最困难的时候和大儿子的一段对话,很是感人,大儿子因强暴而生,儿子因为社会对母亲的歧视从而对母亲生出深深误解,让困难的母亲,雪上加霜,母亲一番从儿子一出生就刻意避免却终而在特定环境下说出的痛彻肺腑的话,让人心疼,也赢得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和同情。乔西走通集体起诉矿山粗野男人而终于成功,是正义的胜利,但是也只能是美丽的童话。


  《破碎之家》
  小梅布尔从医院回到家,正在画画,一只鸟撞死在玻璃窗下。这既是写实,也是虚笔吧,有些象征意味,有些不祥和恐怖。后来小梅布尔的妈妈老是要改造房子,以防止鸟儿再撞,就说明鸟儿撞击事件在她心里投下了阴影。
  小梅布尔的伤心真叫人心疼。爸爸告诉她,鸟儿死了。梅布尔问,它死了会去哪呢?

  得了绝症的小梅布尔还是死了。年轻的父母被击垮。梅布尔患病期间,他们对孩子的爱的表达,已经很感人,孩子的死击垮了他们,也非常正常。这对年轻的父母,深深陷落悲伤,不知如何应对。他们在一起反思,以致于激烈争吵。母亲那双失神眼睛,让人难忘。她对丈夫的责怪,有的有些失去理智了。比如她说她自己家没有癌症的遗传病史,而丈夫家族恰恰是有的。那个艰难时刻,她恐怕已经忘了丈夫其实和她一样,生命刚刚也遭受一场致命重击。极度悲伤的女性,尤其失子的母亲容易这样,渐渐滑向危险边缘。起先还残存一些男人理智、勉力宽容妻子的父亲,渐渐没能顶住这场生命灾难后的衍生之灾,他朝妻子爆发了,愤怒喊道:“fuckyou! fuckyou!”
  紧接着这场衍生之灾,影片闪回,追叙他和她的初见。她是那么个性鲜明,她向他介绍自己身上的各种来历的纹身,显然他为她如此率真、鲜明的个性而倾倒。
  影片多次运用这种自由的叙述、组接,极大丰富了作品内涵,飘逸又饱满。设想一下,如果采用老式的线性叙述,如何把这“破碎”故事说出,让作者的触角丰富、自由地伸出,这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这和上个桥段的反差和对比,简直就是峰峦和山谷、光明和黑暗。
  这个桥段还没完,接着写他了,她夹杂在人群里听他,写她眼里的他。他的歌唱,他唱得太好了,真是才华横溢、魅力四射!
  这部影片里的所有的歌曲,都是上佳之作。很多独立、完整的歌曲在各种情境之中随兴而起。
  一部影片奉献了这么多好歌,如此纯正的美国乡村音乐,韵味十足的蓝草,曼陀林、小提琴在几个极具才华的男人低吟浅唱的和声里灵动穿行,就像南风随意吹拂湖边曼妙垂柳。
  但是,它又并非音乐剧,而是高度写实的故事片,文学和音乐天才如此完美萃于一身,这实属罕见!


  《晨曦中的女孩》
  一个最恶毒的继母,一个看似体面却糊涂得以致于混帐的父亲,几个天使般的女孩。影片写的是这样的一个家庭悲剧。
  父亲非但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女儿,反而向着自己的恶妇。当他半因自己不顺、烦躁,半因讨好自己恶妇,操着实木棍子重重伤害他女儿的时候,他就已经远远不止于“混帐”了,简直就是个两足的禽兽了。
  影片重点叙述了Aurore奥罗尔在母亲得肺结核住院期间,因为撞见父亲和他的表妹偷情,最终当奥罗尔的母亲去世,父亲的表妹终于成了继母以后,继母一再对奥罗尔毒打、残害,最终虐杀。影片细腻完整地展现了这个虐心的过程。唉,一副蛇蝎心肠是怎样装进一个人的皮囊里的!看了此片,你就知道了!
  看剧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俄罗斯的影片,它有种苦寒地的那样特有的凝重、忧郁。最后查了下,却是加拿大的。加国在我印象中是个澄澈明亮的湖泊倒映着红枫叶的美丽国度,没想到那里的作家却呈现了这样一个悲伤而沉重的故事。我第一次看加拿大的影片。为什么和俄罗斯的风格那样相似呢?我一时还不太明白。
  影片很写实,没用什么花哨的手段,却有油画般的厚重感。叙述情节不疾不徐,扎实推进,线条清晰。很多细节令人难忘。比如,后母毒打奥罗尔,用烧红的铁钩烫烙,房间里腾起烟雾。一边其他几个孩子在恐怖颤栗。后母的儿子发抖地说:“妈妈,别烫了,太难闻了。”哦,“太难闻了”,多么精准的写实!那一刻,这影片似乎是一部恐怖片。我的心也在不住抖颤。
  这是教我流泪的影片,好几次悲伤的潮流在我胸腔忽然左冲右突,斜靠在床上的懒散的我,也突然间不自禁离了靠背、直了身子,一个人在房间里禁不住失声。


  人穿行世间,经年积久,总要落满灰尘。有人求之宗教,一为擦拭,恢复本心;有人求之艺术,一为掸扫、吹拂,人变得好一些,干净一些。


  《玛丽的激情》
  据说这部片是根据传记改编的,它的确是很写实的风格。我一般是比较偏爱这种风格。
  我有一种恐怕是比较偏执的观点,电影作为叙事文学,创作者是要有写实的功底的,即便从创作流派上不隶属于写实派的,但是也都要写实功夫做底子,他所追求的应该是扎实写实上的变化。现在的国产片之所以饱受诟病,恐怕很大原因就出在“写实”上,老一辈(比如谢晋)们的写实功夫没有被很好继承下来。几个名导的能被记住的作品,基本都是因为里面有“东西”的,比如张艺谋的《活着》《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但是仅靠这寥寥几部,是远远撑不起一个超大国家的文化消费的场子的。没有故事,再先进、花哨的手段,也只能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长城》那样的下场。
  画鬼易、画犬马难,中国古人早就说过了,这对弄艺术的实在是句金玉良言。这句古训似乎不被知道或者被忘记了。然而也未必。这句话正所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等凡品都知道,这些弄艺术的,特别是出过好作品的那几个人精子、人尖子,能不知道?画好犬马,是要沉下来好好观察犬马的,这要花费很多时间的,这是一种支出,特别是对那些大牌导演,这支出恐怕更显昂贵;或者,导演要得到好的脚本,取得好小说的改编权,也是要花大钱的。------扯远了。

  玛丽有了瑞典的情人音乐家雨果,画家丈夫赛林赛林有过痛苦的阵痛后,和妻子达成妥协,愿意把妻子的情人雨果接到小镇。夫妻二人去火车站接雨果的场面很有意思。雨果从火车上跳下,当赛林面先拥抱玛丽,接着才想起赛林,和他招呼:“好兄弟,赛林!”赛林站在中间一手挽着玛丽一手挽着雨果,似乎十分大度。实际上赛林内心是十分在意的,疼痛只能被掩盖着。马车上,赛林要求他们只能在白天见面,晚上玛丽必须回来。

  赛林死后,女儿魏布卡的归属成了新的问题。由于律师的掣肘,玛丽丢失了女儿的抚养权。玛丽强忍着巨大痛楚单独跟魏布卡说话一节,非常虐心,声声含悲、字字带血。


  《因父之名》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重大冤假错案的故事片。
  北爱尔兰的下层小青年裘利•康龙在伦敦被诬陷为“恐怖分子”长期关押。这和英国的司法腐败有关,是否也和对北爱尔兰殖民、民族歧视有关?“因父之名”,这个“名”是否指“北爱尔兰”族裔?我不太熟悉这个世界史,也懒得去查。我看影片只是为了个娱乐,不为别的。浅尝辄止是我看影片的基本模式。我的娱乐似是不能负重翔飞的蜻蜓蝴蝶。
  整个看下来,影片虽然由于篇幅较长,偶有沉闷之感,但是总体上感觉,这是部优秀影片。饱满、质实。不少地方大开大合、波澜起伏,即便是很多缓坡处,比如父子被关在同一个监房,百无聊赖中的对话,也能擦出火花,星星点点。本片有不少这样的散文化的片段。缓坡处,往往是作家压力最大的时候吧?也是最考验作者才情的时候。
  裘利•康龙和保罗•希尔到伦敦讨生活。两个人在街头想找个投靠的熟人。“我们都走了几个小时了。地图上就那么点大!”-------这写底层小人物的感觉,真好!所谓“毛茸茸的质感”是也!
  裘利●康龙被和保罗●希尔当做制造炸弹的恐怖分子抓住审讯,刑讯逼供一节,细腻、逼真。
  父亲探监一节,好看。儿子提起自己唯一的一块足球奖牌。埋怨父亲,怎么自己一有错事就跟来,只注意自己的缺点,却连唯一的奖牌,忘记了。那场足球赛,也只晓得问:裘利,你犯规了么?

  他是爱父亲的,一如父亲爱自己的儿子。特定的情境,特殊的时刻,裘利也只能沿着对父亲的小不满,让情绪有所发泄,可是渐渐他把控不住了,崩溃了,发狂了。父亲看清了这一切,理解这一切,父亲约瑟●康龙小声念叨:“迟来的震惊!“对自己在儿子成长中的疏忽父亲自言自语着懊悔。把儿子抱在自己的怀里,小声告诉他:“儿子,这不能怪你。”
  这一段探监戏是建立在极其精确的心理学分析的基础上的。演员的表演,也极其精彩,无论是渐渐发狂的儿子,还是落在深深悲伤里的父亲。
  康龙父子被一同关进了监狱。我看片到这里有些担心戏剧变得局促不伸。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很多好剧,都是以监狱为舞台的,最经典的莫过于《肖申克的救赎》了。本剧也是。作者是涉笔成趣。真正的所谓“恐怖罪犯”乔,也被抓进监狱,是剧情一次大的变化。康龙父子对他的看法、态度不能一致,儿子调侃刺激父亲说:“你一辈子都是受害者,现在开始反攻了。”
  裘利被关了十五年,之前父亲约瑟康龙死在了监狱。
  最后英国女王撤销了裘利康龙的冤狱。裘利直接从法庭的正门来到大街。这一节很震撼,影片具有了一种恢弘气韵。




有才子曰:观影卮言(续一)

主页 栏目 发现 阅读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