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简笔艺术(转载)
作者:messiyun 发布日期:2020-04-10 点击数:3515
论《红楼梦》的简笔艺术
武海静
鲁迅先生在谈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曾说: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老舍先生在答友人书中也说:“不滥用修辞,不随便形容:多想少说,由繁而简。”(老舍《出口成章·谈简练》)可见,运用简笔,字斟句酌,删繁就简。是大家在创作中的共同追求。“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中就常常运用简笔,而且意味隽永,各尽其妙,引人人胜。
一、旬削字减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俞平伯校点,启功注)写宝玉被打后,黛玉来探望,有这样一段: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_只见他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
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句,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已哭得“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又“无声之泣”半日之久的黛玉.此刻面对宝玉却只说出“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么一句看似没头没脑的话来!“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的黛玉当然不是不善言辞。也不是不会体贴。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写秋雨夜宝玉到潇湘馆看望黛玉,临走时。黛玉送他玻璃绣球灯时那番关于“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的一段对话。是多么体贴人微,几乎近似唠叨。而在宝玉被打之后,情深而痛极。才至于近于无言。无须作者多费笔墨,读者自然心领神会,想出她“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之情状和心理。“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文心雕龙·熔裁》)《红楼梦》遣词造句有时是一字之差,惜墨如金。而匠心独运。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袭人冷笑道:“我那里敢动气!只是从今以后别进这屋子了。横竖有人伏侍你。再别来支使我,我仍旧还伏侍老太太去 ”一面说。一面便在炕上合眼倒下。(脂砚斋庚辰本)因宝玉没日没夜地跑到黛玉湘云的屋子玩.惹得袭人不愿理他,说了这么一句气话。“只是从今以后别进这屋子了”一句似乎有些让人费解.谁不进这屋子?说话者是袭人.主语当然不可能是“我”了.难道是让宝玉不要进他自己的这屋子吗?如果是,那就应该是“只是从今以后你别进这屋子了”。仔细斟酌。袭人明明责怪的是宝玉,却又不明言“你”。乃娇嗔之语。生气时责怪“自家人”。自然无须用“你”。有“你”反见生分,失却情味。有“你”无“你”。一字之差,情味迥别,正是:“未形猜妒情犹浅,肯露娇嗔爱始真”。(庚辰本批引《疑雨诗集》)
二、话说一半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写宝黛拌嘴后。黛玉在家若有所失。而宝玉听从袭人的规劝前来赔理,却又节外生枝,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林黛玉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的一声儿也说不出来。见宝玉憋的脸上紫胀,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子来擦眼泪前来赔不是的宝玉心中自有无限事.却又说错了话,“憋的脸上紫胀”。而气得一 “戳”、一“哼”、一咬牙地 “说”的黛玉,却只说了“你这——”两个字.并非真的气得说不出话来。此情此景下.话到嘴边却又咽回一半,欲言又止,反而能够暗示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传达出人物的复杂心理。作者有意简略,而读者不难意会。运用简笔,话说一半,引而不发,不仅能够透露出特别情境下人物的内心世界.亦能够暗示人物的性格特点。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闻秘事凤姐讯家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凤姐又叫:“旺儿呢?”旺儿连忙答应着过来。凤姐把眼直瞪瞪的瞅了两三句话的工夫.才说道:“好旺儿!——很好!去罢。外头有人提一个字儿,全在你身上。”旺儿答应着,也出去了。一个瞪眼的表情.几句简省甚至不完整的话。却如万钧雷霆,极具震慑力!意尽而止,不待赘言,不多一字.而风姐心狠手辣的性格昭然若揭!在《红楼梦》中,这样话说一半而意味深长的简笔.最能打动读者的当属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的一段: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这里写的是黛玉将死时的情形。“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这种强烈的对比,强化了“宝玉,宝玉,你好——”这半截话的弦外之音。纵是千言万语,也无法道出黛玉此刻的复杂心情,况人世间有多少情与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简笔的艺术效果。
三、有意打住
在《红楼梦》中,还有一种简笔的形式,就是有话不说,不必言明,直接打住。如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写宝玉与莺儿闲话: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禁又提起宝钗来,便问他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他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么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
本来,读者与宝玉一样。都想从莺儿中知道宝钗有哪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可是作者却采取了简笔,不待莺儿细说,却写宝钗来了。试想.如果真的要让莺儿历数宝钗的诸般好处,无论如何夸赞,一定俗不可耐。因此,及时打断,不作交待。无声而胜有声,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那么。究竟宝钗有何“好处”,读者只好从前后文中仔细去寻找、去体会了。像这样有意打住不说.也没有下文的简笔,有时并不是着意于人物个性的介绍或形象的刻画.而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烘托场面氛围。这就是所谓的笔断意连。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有一段:士隐笑道说着便令人送女儿进去.自携了雨村来至书房中。小童献茶.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 士隐慌得忙起身谢罪道:“恕诳驾之罪,略坐。弟即来陪。”雨村忙起身亦让道:“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说着,士隐已出前厅去了。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这严老爷来拜,只是过场而已,下文从未提起。细味文理可知,这种断而不续的简笔的真正用意是借严老爷拜访引开士隐.留下雨村独自在书房,为他“风尘怀闺秀”作铺垫,从而推动了小说情节向纵深处发展。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馀香”中写宝钗笑评黛玉时说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r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惟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段话也可看作是曹雪芹借宝钗之口.道出他自己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的体会和认识 “撮要删繁”,“一句是一句”,言有尽而意无穷,于无文字处见精神。这就是简笔艺术所追求的境界。因此,文学创作中恰当地运用简笔,惜墨如金。犹如优美的乐曲戛然而止,而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亦如书画艺术中以虚运笔,虚实结合,无画处皆成妙境,而在简笔处见得深刻,写得艺术。
有才子曰:论《红楼梦》的简笔艺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