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心中的伊甸园——我读《野蛮之书》
作者:海浪心情2000 发布日期:2020-04-07 点击数:3321
最初挑选这本书,是被书的封面吸引的,两个热带姑娘歪扭着身子相互依靠着,出现在画面上,她们的嘴唇肥厚,衣着艳丽,脸色膛黑,眼里尽是冷漠?是无视?一种很遥远的复杂的表情呈现出来。她们不像女人,她们有着男人的粗壮的腰身和粗犷的头颅,甚至连表情都是男性的,深沉、冷寂、凝厚。
两个姑娘的背后仍是艳丽的背景,一片灿烂的浓黄。有着蓝色的溪流和远山。一种强烈的异域风情抓住了我。我把书抽出来。只见上面写着“野蛮之书”,顶端还有高更两个字。这难道是写高更的书?一种好奇心攫住了我,我决定取下来看看。
后来才知道,这是高更所画的塔希提女孩。
慢慢看下去,故事还是吸引我了。
这是高更本人写的。
有关高更的事迹,以前有所了解。我知道他原与梵高有着亲密的关系。梵高用笔浓烈,他的向日葵里揉进了阿尔的太阳,燃烧了全世界,而最后疯了,割了自己的耳朵后,举枪自杀。而高更则去了塔希提。在塔希提,高更遇见的都是土著的姑娘,那些姑娘们端着果盘,坦露着身体,她们坐在树下,或是站着。她们都是慵懒的,永远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她们的表情平和而迷茫的,看到不一丝焦灼。在那个岛上,阳光充足,一年四季都鲜妍明媚。那里没有高楼,只有山和茂密的丛林,还有小溪,在无人的地方终日潺潺流淌。
对我来说,那真是一个世外桃园,高更和他的塔希提从此吸引了我。很想追随他的足迹,去那个原始的丛林去住住,那将会是很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但我所了解的也仅仅是这些,这次读高更的《野蛮之书》还是大大开阔了我的视线,让我跟着他的脚步作了一次深度旅行。
因为是亲身经历,高更将在此地的生活描写地细腻生动,仿佛亲临了一般。
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高更,他在夜晚的月光下体验丛林里的寂静。他睡在自搭的茅屋里,很简单很原始,茅屋之上就是月光,月光照在树林里,照在屋外的竹子上,透过叶片,落在草地上,星星点点,仿佛散落的音符。他首次与天地如此接近,与自然只隔了一个茅草屋顶的距离。原始丛林里的静是真的静,那是没有一点声音的,整个身心都会被滤空了。
我也仿佛看到那个高更,他与邻居的土著人往来,土著人对他的画感兴趣,称他为有用的人。他在那里受人尊敬。土著的老人德高望重,他们在夜晚开会会提一些有用的意见,可是第二天,他们就会把那些会议忘得一干二净,仿佛那只是为了增高老人的声望而开的。
我也仿佛看到了那个高更,他提着斧子,与当地人一样赤裸着身体,去很深很深的丛林里去冒险,在那个地方,不会遇到一个人,甚至连路都没有,饿了就吃树上的山果。
我还看到那个高更,他与土著人一起,去砍伐、钓鱼,他追随着土著人的脚步,土著人的脚步轻捷敏健,他嗅到了他们身上不一样的气息,那是大自然的芬芳。他们与陈腐的欧洲文明截然不同,欧洲人是被束缚的,像个老人,早已失去了活力,脚步是蹒跚的。而土著人则像是活生生的自然的本身,他们身上散发着原始的人性的光辉。在此,我跟着高更体验了一次“文明”与“野蛮”的剧烈碰撞。
还有高更娶了土著的女孩,也是一次非常惊险的冒险经历。高更以当地的礼俗娶了土著女孩,而那个女孩只有14岁,身量却如同欧洲的成人一般。那个女孩是那样简单,却又是那样神秘,让人捉摸不透。他日日与她厮守,在那个只有一张床的小茅屋里,在黑暗的寂寞里,他是如何度过一天又一天的。当他外出晚归时,她在黑暗的夜中守着他归来,他们已经成了彼此的依靠和牵挂。女孩身上也有着毛利人古怪的行为:不惜高价买无用的铜饰品,只为了炫耀;信奉自然的宗教,她们的头脑里装有很多原始宗教的神;她信任他,爱他,却又背着他偷偷地与别人厮混。
所有的这一切,高更随着他在《诺阿诺阿》中的讲述,告诉了我。《诺阿诺阿》是优美而宁静的,高更以散文的笔调,将他在岛上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他还将他的绘画穿插在书页中,他的本意是让这文章成为理解他绘画的一个入口,但是作为像我一样不懂画的人,这些画反倒成了我理解他文章的一个入口。文章与画相映成趣,让这次塔希提之旅变得更直观更有冲击力。
塔希提像一个梦境。其实塔希提的梦是高更的梦,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梦。我们心中都有自己守护着的一个伊甸园,也有我们的亚当和夏娃,只不过高更以他艺术家不顾一切的勇气,冲破了重重枷锁去实现了。我们应该感谢他,也应该读读他的这本书,是他把我们失落的梦捡拾起来,收藏好,等待着有一天我们去走近它。
《诺阿诺阿》是《野蛮之书》的主体部分。除《诺阿诺阿》外,《野蛮之书》还收集了高更的一些书信。这些书信大多是高更写给他妻子和他朋友的,内容也都与塔希提这个理想有关。为了实现他的理想,高更经历了重重磨难,从经济上的拮据到亲人的不理解,还有绘画界对他画作的冷嘲热讽。但是高更还是去追寻塔希提去了。透过他的书信,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难中仍不懈坚持着的高更。
有才子曰:守护心中的伊甸园——我读《野蛮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