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凤山 金殿及其他……
作者:峰青岚秀 发布日期:2020-04-05 点击数:1309
鸣凤山 金殿及其他……
时隔两年,第二次到金殿,我确是一阶一阶沿着石级爬上去的。两年前初次来这里的时候,首先胆怵于它的突兀陡峭、仰视而不见其顶,又想到此山也不过是寻常风景,没必要一阶一阶费力攀爬,干脆坐了索道滑车上去。所以那一次的印象相当模糊,不过两年以来,这山上不知道什么地方让我难以忘怀,非要重新前来拜访一番才松心遂愿。至于哪里来的攀爬的决心勇气,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要观察什么?还是要体会什么?也许下山之后我才会给自己一个想要的解释。
昆明的鸣凤山离城不远,海拔两千米,就在马路和停车场的边上拔地而起。山势峻峭、油杉浓密、草木茂盛,严严实实地遮盖着山体与石阶,醒目的只有山门牌坊。主牌坊有几重阁脊筑成,主脊高耸,两边侧脊由高向低一次排列,檐牙高翘金碧辉煌。牌坊矗立于翠茵如盖的山前,略显单薄却更显得气宇轩昂。雕花门楣上书“鸣凤胜景”稳稳地烘托着主楼上“金殿”两个大字。两侧楼分别书以“福地”“洞天”,所有的字体雄厚苍劲、所有的布局严谨而恢宏、足见山门设计者的宏天胸襟以及建造者的超凡工艺。留意一下山门牌坊的非同寻常,再细品一下匾额的不同凡响,莫非这山上真的有什么不一样的风景吗?
进山门十几步就是陡峭台阶,抬头望去依然是云梯一般,遥遥无尽头,但这次我决心笃定,慢慢爬。登十来阶我就选个较为宽阔地儿站住了喘一会儿,十阶又十阶,就在我虚汗淋漓双脚微颤的时候,我居然上了七十二台阶到了“第一天门”。“第一天门”几个大字耀眼于牌坊之上,字体飘洒俊逸,颇具道家风范,不知道是出于哪位大家之手。七十二台阶说是代表七十二“地煞星”守卫着“第一天门”。
过了一天门接着往上三十六台阶到“第二天门”,三十六位“天罡星”在守卫“第二天门”,二天门和一天门有所不同,这里层层斗拱装饰,天门北面“威震玄都”,好像这里栖息着威震北方的神灵。
过了二天门便是三天门,这里略为开阔平坦,分别坐落着“太和宫”、“环翠宫”、“三元宫”宫与宫之间围墙隔开月亮门相连。其间小桥假山翠竹茶花山胜美景应有尽有,小巧玲珑的建筑主题更显得趣味非凡。小巧的佛龛约两米高,斑驳破败没有修缮,小小的木质台阶裂了缝清灰一片,我坐在台阶上留影,看上去自己也成了年代久远的老妇人。
这里的顶级建筑太和宫“金殿”威风凛凛,气势恢宏。所有的建筑主体全是仿木,画栋雕梁、檐牙亭柱、台阶扶手、桌案纬幔、匾额 楹联、特别是面相庄严的真武坐像,风姿魁伟刻画精细,以及两旁持剑侍立的水火二将神态勇猛,形象威武,铠甲衣带铸工精密。一切一切看上去和砖木建筑泥塑结构没什么区别,但它确确实实是用二百五十多吨纯铜铸成。天气好的时候阳光照射下金殿光芒四射,映的翠谷幽林金光灿灿、熠熠生辉。金殿矗立于鸣凤山之巅,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锈迹斑驳,显现出摄人的沧桑之感。据说它和武当山金殿格局相似,但规模要大;比北京万寿寺金殿保存完整。这在今天已不仅仅是气势巍峨、造型华美的古老雕塑建筑,更为当代人研究古代冶金技术以及土木工程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环绕 金殿外围墙城墙一样宽厚高耸,大有万夫莫开之势,高高的垛口残缺破败、残缺的凹洞处里生长出不知名的植物向下倒垂,城墙巨型蓝砖的缝隙处白灰凸显,这当年作为粘合剂的白灰如此坚固就像一个巨人手臂上瀑露的青筋,依然坚韧有力,几百年如一日履行着它亘古不变的使命。
东西墙角各有一不大的石碑默默地矗立在基座上,碑文因年代久远被烟渍污尘覆盖模糊不清,碑前有香火盆。一位扎花头几年的中年妇女守着一沓纸香做针线,任游客来来去去,烧香的自管拿了香撂下钱自己去烧,好像一切都和她无关。就像这青山、这金殿、这斑驳沉寂到悲壮的石碑城墙,也都与她无关。她安坐在厚重恢宏的历史角落里无波无澜,是的这一切都是安静的,数百年前的历史风云就在这安安静静的山林里回荡飘散沉积……殿后的山茶花,在这阴凉潮湿的山林里滋润鲜艳、在大殿与城墙的瓦灰色笼罩下它开的格外醒目。据说是明朝栽种与金殿一同共沥风云数百年。
鸣凤山以鸟雀的叫声动听而被人视为圣地;阶阶石级、道道山门、举世罕见的金殿、山顶固若金汤的城池……无一不向世人透露这里曾翻卷过壮怀激烈的陈年风云、曾发生过撼动历史的英雄故事。
太和宫内有一座展厅,厅内一玻璃橱窗格外惊人:顶灯萤色的光辉洒满橱窗寂静轻柔透着惨白,就在柔白的光里从厨顶垂下两条绳索平衡地栓吊着一把木柄战刀,战刀背景是辽阔壮观的云山远景,仿佛从这里就能极目无边的天际,战刀下方是烟波浩渺的群山模型,仿佛无限江山就在这把战刀的护佑之下安宁祥瑞。再看这把大刀,两米长木柄圆润笔直,二十四斤刀头寒光四溢,双龙护卫,刀尖如锥刀锋犀利。面对这一番场景一下就想起了“横刀马”的汉寿亭侯,但这刀的主人不是关羽,是吴三桂。
说到吴三桂就想到“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话来,鲁莽也罢血性也罢,这都是男人气魄,至于“冲冠”之后引起的战火浪烟、生灵涂炭,是他始料未及、甚至是想都没想的后果,当时他“一怒”的缘由很单纯,就是想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 。据说当年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抵御清军,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陷北京城,探马来报“吴府被抄!”吴回应“无关紧要!”;探马再报“老爷子被关押”吴依旧回应“无关紧要!”此时的吴三桂想的是尽忠报国。探马三报“邢夫人被刘宗敏强占!”此言落地吴三桂拔剑断案、怒发冲冠大吼“大丈夫不能保全家室,为人可辱!”于是他向关外多尔滚借兵,对方趁机迫降。吴三桂打开关门引清兵入关。自此中原河山成了清末诗人吴梅村笔下的惨烈况“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颜照汗青。痛失六师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而这背负了几百年“红颜祸水”的陈圆圆就婷婷玉立在不远处的莲花池里。她发髻高束,端庄温婉,一支长箫、芊芊玉手,衣袂飘飘,身边几株蒿草随风,几朵莲花盈盈,这哪里是个惹事的女人呢?更别说成了战火硝烟的引芯、朝代更替的魁首。
陈圆圆的确不是个惹事的人,她也是个苦命女子。本姓邢因父母双亡被人收养随养父姓陈。圆圆冰雪聪明容貌姣好,陈父便请人教她琴棋书画,戏曲歌舞。陈十六七岁便到常州戏院去唱戏,色艺双绝!北京城里紫金城内的田妃周后正在争风吃醋,田国丈奉女儿之命江南选美,将已经许配人家的陈圆圆强行载到北京进献给崇祯帝,当时的皇帝内有李自成起义外有清兵虎视眈眈,哪里有声色之意?陈被退回田府成了歌妓。
李自成摔部逼近北京,京中豪门惶恐不安,田府也不例外,田国丈趁崇祯帝召回吴三桂之机请吴来府做客,圆圆奉命出来敬酒,她自觉“明眸皓齿无人惜”心里委屈,怀抱琵琶唱一曲《飘零怨》,吴三桂为之倾倒,随以保田府就如保国家之誓言将圆圆娶到手。婚后吴本想带圆圆去山海关,但吴父未许,他怕儿子贪恋女色而遗误军情。
随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斩杀妻女自己吊死梅山,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被顺治帝封为“平西王”镇守川、黔、滇三省。吴携陈圆圆摔兵辗转征战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入昆明。
吴三桂入昆明之后曾经对南明永历皇帝穷追不舍,将其从缅甸夺回逼死在五华山金蝉寺;曾经重铸金殿、曾将南明皇宫改为平西王府、曾填菜海子翠湖之畔建造新府、曾想扶陈圆圆为正夫人,被圆圆婉拒,她说自己出身卑微劝其另娶。吴三桂在云南做起了一方诸侯,他扩军储备物伺机而动。他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形成了三藩割据的局面,曾提议康熙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
康熙皇帝本就以为三藩分布不利于长治久安,已决定“削藩”,对吴收印罢权。听到吴的这个消息他斩杀了吴在北京的长子吴应熊以示削藩决心。这以来彻底断了吴三桂的后路,使其坚决反清。他居然在湖南衡阳登基做起皇帝来,不久还是被康熙讨伐失去实力,最后病死衡阳,遂被清兵掘墓挖出运回昆明将尸骨剁碎焚烧,一代枭雄尘归尘土归土。
战乱中的陈圆圆看破红尘出家为尼,法号寂静,她先在吴三桂降清的时候曾劝他不要降清;后在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时候写信给他劝其不要造反,吴均未听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城,陈圆圆遥望莲花池秋水双手合十,在自己默默的念经声里投身池中,时年五十岁,一代名媛香消玉损。
后来,在遥远的贵州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村发现陈圆圆(邢夫人)墓,碑文复杂如神秘密码。村子“九宫八卦阵”排列,布局严谨,內通外连外人不易进出。且村里一千多口都姓吴,他们也都自称是吴三桂的后代。传说当年陈圆圆带着吴三桂的两个孙子秘密潜逃至此,这位既已出家的邢夫人不能不说是胆略过人、临危不乱,身为乱党之妾冒着被抓被杀的危险带着孩子来到深山,隐姓埋名为丈夫保留了一门血脉。
几百年过去,我不懂得吴三桂陈圆圆的千秋功罪,我所能确定、认可甚至钦佩的是他们这场壮怀激烈的旷世之恋。这一场生死劫缘用“真爱”来诠释既不贴切也太过小气。因为他们确实处在明清更替的历史分界点,他们赶上了引燃了改朝换代的战火。
好在吴三桂的战刀还在鸣凤山顶太和宫金殿旁边的展厅里寒光四射;好在陈圆圆的塑像还款款优雅地站立在荷花池里。几百年前因他们引起的风云突变,不是他们能预料的,几百年的罪名也不是他们能够说的清的。褪去所有的战乱浮尘他们也不过是两个相爱的人,只是男的身为战将英武刚烈、女的也本是平常淑女,只是相貌才艺超群才惹出这千古是非!
昆明自古常年多雨,天空常常乌云翻滚,鸣凤山终年云雾缭绕,具有“一半青云一半山”的美称,山茶花依旧娴静美艳。怀揣着英雄美人给远年旧事、心潮翻滚。回望山巅一切都是静静的、一切都安静地沉寂在今天的郁郁葱葱里。
我一心要重游此地,还要拾级攀爬的心结到底在哪儿呢?我还是说不清楚,转一圈回来,我觉得我只是个平常人,和石碑前卖纸香做针线的妇人一样,我需保持安静、保持我对这里一切一切景观人物的绝对敬畏与沉默。我是一个平民,不敢对历史变故、朝代更迭妄加评说。我能够告诉大家的只能是我在这里看到了鸣凤山、金殿及其他……
有才子曰:鸣凤山 金殿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