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女传,或称《古列女传》,七卷。本书屡经传写,到宋代已非原来版本的八卷,分篇亦有不同。 记载上古至西汉105位妇女的故事,共分七类: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和孽嬖。本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些故事流传至今,例如“孟母三迁”;此后,中国史书多有专门篇章记叙各朝妇女事迹。 刘向(公元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
冷斋夜话,十卷。宋惠洪撰。大约成书于宋崇宁、政和年间(1102-1113年)。 惠洪,一名德洪,字觉范,亦称洪觉范。生于宋熙宁四年(1071年),卒于宋建炎二年(1128年),筠州(今属江西)人。俗姓喻,少年父母双亡,遂依佛门。与苏轼、黄庭坚为方外交。工诗文。著作除《冷斋夜话》外,还有《石门文字禅》三十卷,《天厨禁脔》三卷。 《冷斋夜话》内容较杂
履园丛话,二十四卷,874条。所记载的大都是道光以前的史事,既写朝廷典故,也写民间趣闻佚事。对于历史、文学、艺术及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在清人所写笔记中,学术地位较高。 钱泳(1759-1844)原名钱鹤滩,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长期做幕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工诗词、篆、隶,精镌碑版,善于书画
列仙传,明正统道藏本。二卷七十则。旧题刘向撰。应系伪托。中国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神仙人物传记著作,宋以来传本。 《列仙传》是中国最早且较有系统的叙述古代黄老道者事迹的著作,记载了从赤松子(神农时雨师)至玄俗(西汉成帝时仙人)70余位黄老道家一脉传承者的姓名、身世和事迹,时代跨度较大。传记体例仿《列女传》,首为众仙传记,记后各有四言赞语
老学庵笔记,十卷,计573余条,南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是以其镜湖岸边的“老学庵”书斋得名的,书斋的命名乃“取‘师驴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此书是放翁晚年作品。它记载了大量的遗闻故实,风土民俗,奇人怪物,考辨了许多诗文、典章、舆地、方物等等。 其突出的特点,一是所录多属本人或亲友见闻,二是特别关心时亊人物
里乘,又名《兰苕馆外史》,十卷。成书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书中官场科场、民俗民风、家庭邻里、男女恋情、僧尼武侠、神鬼精怪,均有涉及,作者以其广博的见闻和圆熟的笔法,描绘了一幅清末社会世相百态图,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许奉恩,字叔平,桐城人。生卒年月不详,从他自述癸卯年(道光二十二年,1843)参加秋试到三十年后(同治十三年,1874)完成《里乘》
《郎潜纪闻四笔》,即《判牍余渖》,270条。 本书多辑录清代纪闻、掌故、佚事,间及风土人情,有些可补正史之不足。涉及内容较广,材料较多,是清代比较著名的史料笔记。 陈康祺(1840~1890)清代鄞县(今属浙江)人,字钧堂。陈鉴之长子。同治十年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后任江苏昭文知县。辞官后家居苏州,有别墅“洀园”,藏书颇丰。师法钱大昕、俞正燮。博学多识
郎潜纪闻三笔,即《壬癸藏札记》,415条。 本书多辑录清代纪闻、掌故、佚事,间及风土人情,有些可补正史之不足。涉及内容较广,材料较多,是清代比较著名的史料笔记。 陈康祺(1840~1890)清代鄞县(今属浙江)人,字钧堂。陈鉴之长子。同治十年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后任江苏昭文知县。辞官后家居苏州,有别墅“洀园”,藏书颇丰。师法钱大昕、俞正燮。博学多识
郎潜纪闻二笔,即《燕下乡脞录》,610条。 本书多辑录清代纪闻、掌故、佚事,间及风土人情,有些可补正史之不足。涉及内容较广,材料较多,是清代比较著名的史料笔记。 陈康祺(1840~1890)清代鄞县(今属浙江)人,字钧堂。陈鉴之长子。同治十年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后任江苏昭文知县。辞官后家居苏州,有别墅“洀园”,藏书颇丰。师法钱大昕、俞正燮。博学多识
《郎潜纪闻初笔》,十四卷,696条。 本书多辑录清代纪闻、掌故、佚事,间及风土人情,有些可补正史之不足。涉及内容较广,材料较多,是清代比较著名的史料笔记。 陈康祺(1840~1890)清代鄞县(今属浙江)人,字钧堂。陈鉴之长子。同治十年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后任江苏昭文知县。辞官后家居苏州,有别墅“洀园”,藏书颇丰。师法钱大昕、俞正燮。博学多识
江邻几杂志,二卷、补一卷、续补一卷,计362余条。本书原名《杂志》,后人为了区分,称《江邻几杂志》,又名《嘉佑杂志》、《醴泉笔录》。《杂志》所载,多为作者耳濡目染,名流轶事,前朝故事,可佐史谈。《郡斋读书志》评其“所记精博,绝人远甚”。 江休复(1005-1060),字邻几,河南开封陈留人,生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少强学博览。为文淳雅
柳南续笔,4卷,166条。成书于乾隆二十二年,有自序;初刊于乾隆二十八年,邵齐焘序。 内容或记叙自己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轶事、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或记录读书心得、涉及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各个方面。这些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史料。 王应奎(1683~1760),字东溆,号柳南。江苏常熟人,诸生,屡试不第
柳南随笔,6卷,384条。初刊于乾隆五年(1740),顾士荣序。 内容或记叙自己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轶事、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或记录读书心得、涉及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各个方面。这些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史料。 王应奎(1683~1760),字东溆,号柳南。江苏常熟人,诸生,屡试不第
龙川略志,十卷。此书是苏辙于哲宗元符二年(1099)谪居循州龙川时所写的笔记,故名。作者目的在于记录经历见闻,所述皆求足以征信,不事虚构,因而故事性均不强。而叙事条理明晰,文字精炼。由于所记皆为作者亲身经历或亲闻于前辈时贤之事,所载又为朝廷重大斗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龙川别志》二卷。记述了当时社会、政治、人物、风物等许多掌故和轶闻。由于所记皆为作者亲身经历或亲闻于前辈时贤之事,所载又为朝廷重大斗争,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括异志,十卷,补遗一卷。代志怪小说集。本书录北宋时期的各种神怪故事,内容有神仙变化、鬼怪作祟、谶兆杂占、因果报应、佛道异闻、名臣奇遇等。所录事涉及当时著名士大夫者较多。叙事一般均仅一二百字左右,较简略。有些为作者自所闻见之事。凡得诸他人者,均在每条下注明出处。 张师正(1017~?),字不疑,治平三年(1066)为辰州帅
《开元天宝遗事》,共2卷,146条,五代王仁裕撰。该书根据社会传闻,分别记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逸闻遗事,内容以记述奇异物品,传说事迹为主。其中记唐代宫中七夕、寒食等节日习俗以及豪支、传书燕等事有一定的社会史料价值。 王仁裕(880-956),字德辇,天水人。唐末为秦州节度判官,后仕蜀为翰林学士。唐庄宗平蜀,复以为秦州节度判官
《困学纪闻》共二十卷,宋代三大笔记之一。本书采用笔记形式,分类编排,对文献典籍、学术渊源、文化现象,进行疏理、考证、鉴定与评介。 作者治学不主一说,不名一家,于汉唐取其事核,于两宋取其理胜,采众家之长,成自己一家之言,其著述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由于博学洽闻,当时所读之书,今多失传;当时所称述之人,今无他文字可稽考。因之,又颇具文献史料价值。历代治学者
睽车志,《四库全书》本。六卷。宋代志怪小说集。版本众多,卷目不一,系后人分合所致。书名由《易·睽卦》「载鬼一车之语」而来。所记鬼怪神异故事,皆发生于建炎、绍兴、乾道、淳熙年间,间或录有汴京旧闻。作者意在劝善惩恶。部份条目末注「某人所说」,系标榜该事「崇实可信」。文字缘饰粗陈,叙述平实简率,然亦有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的条目。 郭彖,字伯象
本书共收唐宋元明的剑侠小说三十三篇,是古代剑侠小说较为精粹的选本,对后世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版本:明隆庆三(1569)年履谦子翻刻本。三十三篇。 作者:明王世贞辑。王世贞,抒子,字符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下狱,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既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抒以泺河失事,嵩乃构抒于帝,系狱
菽园杂记,清嘉靖十五(1810)年陆仲粲、毛仲良校刻本,十五卷。记叙明初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士风、民俗等朝野遗闻掌故,多可与史籍相参证,故同时之人王鏊评价为“本朝记事之书,当以陆文量为第一。”许多故事颇见文采,对后世的戏曲小说创作影响颇大。 陆容(1436~1494),字文量,号式斋,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化成二(1466)年进士,曾任兵部职方郎中
本书是作者康熙二十八年(1689)官左副都御史以后至康熙四十年官刑部尚书以前13年中所记。书名取自唐朝顾况“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和《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二语。他的笔记内容相当博杂,涉及朝章典故、年景丰歉、人情事理、文人轶事、诗歌品评、书画鉴赏等各个方面,尤多诗论。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豫孙,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
蕉轩续录,又称《蕉轩续刻》,二卷,74则,附录一条。本书根据作者多年笔记整理而成,以谈掌故、记遗闻、录时事为主,还包括不少考订经史、品评诗文的文字。 方濬师(1830-1890),字子严,号梦簪,安徽定远人。咸丰乙卯举人,历任内阁中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侍学讲士、直隶永定河道等职,年60卒于宦。公余之暇,无书不读
蕉轩随录,十二卷。本书杂记一些遗闻琐事,还有一些经史考证、诗文评论方面的内容。全书每卷有目次,记载较为杂乱,书中观点反对清代学者黄宗羲、阎若璩、包世臣等人的论述及学说,而盛赞吕留良、袁枚等人。 方濬师(1830-1890),字子严,号梦簪,安徽定远人。咸丰乙卯举人,历任内阁中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侍学讲士、直隶永定河道等职,年60卒于宦。公余之暇
剧谈录,二卷,42条。记述的中晚唐故事,都是作者亲所闻见。作者生活在唐末大动乱的年代,所以其中常常发表议论,抒写感慨,寄托讽世之意。篇中文字雅洁,鲜有“雕丽之词”,但描写传神,形象生动,多有可观处。 康輧,字驾言。池州贵池(今属安徽)人。咸通中始举进士,乾符五年(878)登第。六年复登博学宏词科,授崇文馆校书郎。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
谏书稀庵笔记,民国十一年小说丛报社印本,七章。记叙清末民初作者见闻之朝野轶事、社会奇闻。 陈恒庆(1844~1920),字子久,山东潍县人(潍城区松园子街人)。少年颖悟,读书勤奋,同治十二(1873)年举人,光绪十二(1886)年进士及第。曾出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屯田司郎中等职,后至都察院任官
椒生随笔,八卷,248条。本书为作者“兴到笔随”之作,于掌故轶闻、诗词书画等无所不谈,因作者官场阅历丰富,又曾参与洋务活动和任清末外交大臣,所记清代人物事件,有较高参考价值。 王之春(1842~1906)字爵棠,号椒生,湖南清泉(衡阳)人。弱冠从戎,先后作为曾国藩、李鸿章和彭玉麟的部属,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本书撰成于南唐,初稿为六卷,继尔续增为十卷。原书宋末已散佚,其书实赖《广记》以存。今存六卷附《拾遗》一卷,前六卷共一百七十五条,《拾遗》十三条,总一百八十八条,即是南宋人根据《太平广记》辑录而成的。后人又作过些补遗工作,此本计232余条。 《稽神录》内容都是鬼神精怪、奇物异人、灵验感应之事,题材十分丰富,但大抵为志怪书习见,新异者不很多。从总体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