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的保守主义 辜鸿铭,清末民初时著名的翻译家。此人可谓中国第一怪人、怪才,他的装扮:瓜皮帽、小辫子、中式长衫,在教授西洋传统文化。他有一个怪癖,要闻女人的臭脚气味,才能写出文章来。当时中国女子流行缠小脚,其方法是在七八岁时,就用宽约二寸、长约一丈的布条缠在脚上,使脚变成棕子形状,脚缠得愈小愈美。但那种裹脚布除非十天半月才会松开,松开一次,那种臭味令人掩鼻而逃。然而,辜鸿铭就喜欢那种臭味儿。辜鸿铭接受过西方教育却是一个典型的保守主义者。辜鸿铭出生在非常正统的封建家庭,但是与同时代许多希望打破家族樊笼进步青年不一样的是,他对家庭中的家族制度、祖宗祠堂有特别的感情。因为首先这个家庭侨居南洋,因而在异国土壤上长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华侨情结,祖祖辈辈都有叶落归根的梦想。在形式上,每逢祖宗祭日,父亲总是以庄严的口吻告诉他:“我们是中国人,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我们愿意在列祖列宗面前起誓,不论我们身在何处,生至何时,永远不会忘记,那里是我们祖先的家园。”其次在语言上,这个家族在南洋近百年,一直保持家乡的“闽南汉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决定着我们的思想”,所以作为思想的启蒙,这些就成了成为他保守主义的先声。因而当时人们对这样以为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文化大师的怪论颇为不解的时候,其实是忽略了他独有的华侨身份。最后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说,从五胡乱华到元清入主中原,中国政治的大舞台上,有许多曾试图用自己的文化来替代儒家文化,最后都以被同化而告终。事实上即使这个文化已腐朽得成为历史的发展的障碍,人们也宁可给他注入新的血液,也不会抛弃他,而中华文明也正是有这种不断的演进,才在世界文明史上获得了至上的地位,也使得每一位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都能因享受其无比的光辉而保持自己的信仰,这其实也是辜鸿铭之所以对中国文化倍加称颂的另一原因所在。因而他指出,中国文化才是最具理性最具人文主义的,他能给每个人以存在的价值,给每个社会的人以终极关怀,而这些使西方功利主义所不具有的。总之无论他的家庭启蒙,还是华侨情结,以及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都从不同的角度奠定思想的保守的一面。在辜鸿铭看来,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并不是看这个社会的工业有多发达,关键是这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多大程度上给人以关怀。而西方的传入的现代工业理性给人们的只有物质的汪洋,并且物质理性根本上否定传统的社会理念,因而他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贬斥西方,弘扬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质的文明,各自都又产生发展的历程,作为精神领域的文化,不应用物质利益来评判优劣。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人,正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失去了忍耐性,急功近利的放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投身到自己没有根基的文化中去。
保守的慈溪太后的故事 1、光绪帝的时候,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由于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后来慈禧太后等保守派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2、据说,慈禧太后喜欢游览,经常乘坐她的豪华大轿和马车去颐和园、西山游玩。1901年,官拜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为了讨好慈禧,用1万两白银购进一辆第二代奔驰牌轿车作为慈禧六十大寿的贡礼。慈禧太后一生享尽富贵却从没有见过这种先进的洋玩意儿,看后心中大喜。第一次乘坐汽车去颐和园游览,汽车驶出紫禁城后,慈禧太后发现原来的马车夫孙富龄成了汽车司机,不仅坐着还坐在自己前面,心里非常恼火,当即责令他跪着开车。司机只好跪着驾驶,但手不能代替脚踩油门和刹车,险些酿成大祸,这可吓坏了当时的王公大臣,他们纷纷下跪乞求慈禧太后不要冒这个险。慈禧太后于是无奈地被人搀扶下车,中途又换上她的十六抬大轿。因为不能容忍司机坐在面前开车,慈禧太后渐渐对汽车失去了兴趣,因此这辆车被弃置一旁。
墨守成规的典故 战国时,楚王为攻打宋国,叫当时最出名的工匠公输班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反对战争的墨翟听说此事后,立即从鲁国赶到了楚国,劝楚王不要出兵。楚王认为云梯已造好,胜利在望,不听墨翟的劝告,执意发兵。墨翟为了说服楚王,由他自己来守城,让公输班来攻城。公输班用各种方法连攻九次,都被墨翟防御住了。后来两人调换过来,公输班守城,墨翟攻城,墨翟一连攻了九次,就攻破九次。楚王见此情型就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守成规”的典故逐渐演化成了思想保守,按老规矩办事,不求改进的意思。
克己复礼——孔子思想保守的方面 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西周之礼)的意思。“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同时也是孔子思想保守的方面。